面试指导:看看面试过来人的经验
面试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不管是榜上有名还是被斩落马下,他们的经历总会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也正是我们刊登这个谈话录的目的所在。
王雨潇(29岁,现供职于一家加拿大公司,销售经理)
我参加过好多次面试,我认为面试时判断力最为重要。面试时,我一般会先向考官尽量多地了解对方的资料,如果对这个职位真的感兴趣,我会马上针对自己的实力判断出这个职位是否适合自己;另外一个需要尽快作出判断的是,必须在见到考官后极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考虑如何与他接触。比如我最近的一次面试,考官是公司的副总裁,一位海外生活多年的加籍华人,他提问比较直接,因此我也就实话实说,优点多渲染一些,缺点淡化一些,只要不让人感觉水分太大;对于薪水,期望值也可以说得高一些,因为他不会很在乎。如果我遇到的考官是比较保守的国内人,我肯定会含蓄一些,谦虚一些,显得比对方低一截,令他心理平衡。其实,我这次的面试过程实际上就是考核一个销售员是否合格的过程,因为能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是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在面试中很难一下子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因此面试的技巧也很重要。我认为面试前不能左思右想太多,这样反而会在面试时语无伦次,不怯场、自信、自然、放松,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我的成功经验。我最近的这次面试一共有100多人参加了,录取了3人,我是那三分之一。
于怡缤(26岁,现供职于一家美国公司,秘书)
我做秘书已经好几年了,很想换个行当,最近参加了一次面试,职位是业务经理。我记得面试时除了一些常规性的过程,考官问了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如何争取一个客户?我想正是因为事先对这份工作了解得不够,一听这个问题,我一下子就不自信了,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我以前没有做过业务,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关键所在,关键是事先准备不够,自然表现得不自信。
贾汝石(31岁,现供职于一家芬兰公司,总经理助理)
我是今年2月获得这个职位的,当时与我竞争的一共有1000多人。我的经验是必须采取主动,不能让对方控制话题及思路,尽量让对方知道你想像的这份工作是什么样的,尽量扬长避短地说出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的理由。这种反应很难用语言描述,我认为与个人的经历、积累等等有关。其他人失败的原因,我想可能是他们令对方感觉不积极、不活跃。要获得这个职位,我觉得一定得让对方在面试的极短时间内看出你的领导才能。获得这个职位,我的工作经历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企工作,在不同的公司里做过各种不同的职位,而这一点往往能决定你处理各种问题、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马少丹(21岁,电子及货币银行专业双学位,目前刚与一家著名通讯公司签约)
初试中自我介绍十分关键,我的自我介绍简短但逻辑性很强,突出个性,而当时有一个同学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说名字、家里排行等,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复试是独自面对一排的主考官,这时自信最为重要,它可以使自己保持头脑清醒,随时应变各类问题。记得有一个问题是“你在家里是独女吗?”我知道他是想诱出我可能存在的娇气,于是回答:“我有3个哥哥,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我养成一种男孩的性格,豁达、开朗、坚韧。”主考们立刻流露出欣赏的目光。临出来时,其中的一位经理突然问了一句:“我很想知道你的自信到底从哪来的?”听了这话,我想自己必定通过了。
王卓(25岁,现为一家通讯公司HR的招聘主管)
大学时我就一直是个很活跃的女孩,辩论、主持各个方面都很擅长,这为我的第一次面试带来很多好处。面试前并没做太多准备,我一登台就迅速进入状态。这是一个韩国大公司。当时和我一起去参加面试的大都穿着学生装,而我根据过去主持的经验,挑了一套能让自己显得成熟的套装,画了点淡妆,果然,当自己和其他人一起走进面试厅时,对方将更多的目光投给我。那些韩国人在中国多年,几乎可以听懂所有的汉语,但在面试中却装作听不懂,时不时将身子倾向翻译,面试者可能因此掉以轻心。实际上从一进入面试室开始,韩国老板就在留意你走路的姿态、目光的方向以及说话的表情等,因为你的不设防可以更多地了解你的本来面目。
李先生(23岁,现任职于京城一家金融机构)
参加面试的人那么多,我的经验是:必须突出个人风格,让招聘人对你留有印象。首先,大方地直视询问者的目光;其次,相信自己可以回答上一切问题,如果遇到一时反应不上的,就以蜻蜓点水的方式给一个模糊答案。可以答非所问,但绝不要不答;再次,应有意识地引导对方问自己最擅长的内容。
张承光(21岁,现任职于一家著名的日用品跨国企业)
面试那天感冒了,刚走进面试室鼻涕就不断往外冒,恰巧那位候在里面的老兄也正在拿纸擤鼻涕,我立刻走过去:“我忘了带纸巾了,麻烦您给我一张,谢谢。”就这样从一开始彼此心理上都十分放松。在他介绍自己的级别、任职部门等等时,我听出他的北京味儿,于是也用自己学会的那点北京话和他聊起来,他说到他原来的大学,而我也正好十分熟悉,话越来越投机,面试的过程就自然而然顺利许多。
濮阳人才网提示您:
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费用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押金、报名费、资料费、代收体检费、代刷淘宝信誉等等),请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