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春节文化”学面试
2017-2-17
濮阳人才网官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既是本国人民的一场盛世华宴,又是世界人民眼里的一张中国名片。在享受合家欢乐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张文化名片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在这漫长岁月里它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又有多少面试题目是与此相关的呢?生活处处有学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 

【面试干货】,是2017国考面试备考期间,粉笔为你准备的干货素材,每天不间断。在这里你会看到与面试相关的时评文章、方法经验、真题解析、大事件集合....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你需要每天坚持看,哪怕只能记住其中某一点,直到有一天你惊觉,自己早已摆脱大脑空白、张口结舌、不会答题的窘境。




面试素材包


春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关于春节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说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每逢冬末春初都要出来吃人害命,为了对抗年兽,大家只好熬夜苦等,随时做好对战准备;后来有人发现这凶残的年兽竟然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便借助塞着炸药的竹子和门口张贴大红纸驱赶年兽,见到年兽因此跑了,各家各户的乡亲们纷纷穿新衣戴新帽庆贺,到亲朋好友家去道喜问好。此后每年如此,渐成习俗。


这个故事经过了千百年的洗礼,至今仍在被我们口耳相传,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借助我们练习综合分析时的思路,这个故事大概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年兽的传说将中华人民的春节习俗串联了起来,流传千年依然震撼人心,彰显了中化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放眼今天,作家莫言站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也是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


传播了迎难而上、团结一致的正能量

年兽传说中的村民们,在遇到困难与威胁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团结一致熬夜备战,为了家庭和集体勇于奉献一切。这种精神正是中华精神的内涵核心,千百年来不曾动摇改变:回顾近代史,抗日战争时我们齐心协力绝地反击,长征路上我们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放眼今天,汶川地震时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复兴中国梦上我们兢兢业业团结奋进,这种精神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一直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体现了勇于创新求新求变的工作思路

在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时,村民们立刻发挥创新精神,将火药塞进竹筒、在门口张贴红纸,创新的工作思路让村民们获得胜利。同样的,以往营业税的征收囿于计算方法和税种特点,一直陷入重复征税的囹圄中,2016年5月份的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是税制改革的一把好手,可见创新的工作思路从古至今均是值得肯定的。


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很大的改编价值

在文化产业愈发兴旺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库,具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几年前火遍全球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就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熊猫文化改编的,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着手于此,如动画电影《小门神》,便是依托于年兽文化和门神文化创造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我们在练习态度观点类题目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以寓言故事为题干的题目呢?


·例

有一个人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便找到一位禅师诉苦。禅师问他:你有妻子吗?那个人说:有。禅师又问:你有子女吗?那个人说:有。禅师又问:你的身体健康吗?那个人说:还行。禅师说:你有妻子,有子女,还有健康的身体,怎能说一无所有呢?谈谈这则故事对你的启发。(2015年5月9日天津)


·分析

通过阅读本道题目,我们发现题干给了我们一个抽象的富有哲理的故事,并且发现这道题目的观点在于知足。因此,我们可以用开篇点明“知足”-分论点论述知足-结合自身谈怎么办的结构进行作答。并且在作答过程中可以利用例子来充实自己的答案,比如面对田园生活感到知足的陶渊明、满足于自己从政业绩的范蠡。


春节的习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活泼的儿歌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韵脚工整,流传度广。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的习俗,提起春节,我们还能想起压岁钱、新衣裳、挨家挨户的拜年,甚至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抢购火车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去微博和弹幕网站吐槽春节联欢晚会、各大酒店的包桌年夜饭、短信拜年和微信拜年、抢红包甚至是旅游过年等等。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拥有了更多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创新果然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也能够给我们的春节添加一些新鲜感。


在我们遇到组织管理的题目时,尤其是活动类的题目时,大家总是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几个老掉牙的形式: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辩论赛……总这么没新意,把自己都说烦了,不如效仿我们常过常新的春节,把自己的活动形式丰富一下:


·例

政府和学校组织促进就业的相关活动,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你如何开展?(2015年8月6日云南)


·分析

单看就业这个主题,我们很可能最终又落到了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或者是招聘会讲座上面去了,既然要创新,就不妨把春节新习俗的好思路融入进来:


1、征集自我推荐词。邀请学生把自己的优势长处、求职意向编写成儿歌或者打油诗,展出邀请企业参观,并请学生当场进行讲解;

2、邀请企业开展“抢面试资格”的活动。企业对较为满意的求职人发放面试邀请,并利用模拟抢票、秒杀软件让求职人进行“抢购”,从而决定面试先后顺序,先面试的人选一旦符合企业期望值,直接录用,并取消后续求职人的面试安排;

3、建立“求职者大吐槽”微博号。开设微博公共号,每周发起一次话题,选取参与本次活动的一家企业开放评论,接受学生和求职者的夸赞和吐槽,从而提升大家对该企业的了解;

4、建立求职微信群分享信息。在群内设立规则,求职成功的同学需在群内发放红包并分享求职心得,接受其他群成员的提问;同时群内安排政府工作人员加入,随时接受和回答求职者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活动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


继续完善“春节”文化名片


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这样一个帖子:帖子内汇集了猴年、鸡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各大奢侈品品牌上架的限量版商品,有绿眼睛的大公鸡的包、堆金砌银的猴头粉底盒、丑到让人伤心的猴头首饰……结尾,发帖人忍不住长叹一声:“亲爱的奢侈品商们,你们对中国风和春节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可能是真的有误解——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微弱。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写道:“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的。”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直至今天,我们的专业选择似乎仍然没有什么改变,史学哲学皆没落。唯有财会留其名。走进生活,星巴克里的人永远比小茶馆里多,考托福的人永远比学文言文的人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似乎止步不前。


直至去年,传统文化节目《成语大会》一炮而红,《我在故宫修文物》走向大银幕,一部《大圣归来》感人泪下好评如潮,我们似乎发现,好像并没有那么糟糕。只要我们永葆创新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守本心,做好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终将“走出去”,终将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颗永不陨落的星。


作为历年来的考察重点——文化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重点热词,作为马上就要走进考场的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呢?


·例

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精神,电视台开设了《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最强大脑》等节目,收获了高收视率。对此你怎么看?


·分析

这种题目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般情况我们应该秉持赞成态度,并且着手分析这些节目带来的有利意义——树立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软实力、顺应了创新潮流、弘扬了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投入市场做出了表率。当然,仅仅依靠几个节目弘扬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顶层设计上予以重视,税率上予以优惠,坚持创新坚持挖掘潜心创作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之中。


- END -

濮阳人才网提示您:

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费用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押金、报名费、资料费、代收体检费、代刷淘宝信誉等等),请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