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却让他们感到意外,我说:这些问题你们解决不了,我也同样解决不了。进而告诉学员,在管理实践中,花功夫甚至花钱请老师教导或尝试解决这类问题,注定会事倍功半,甚至是竹篮打水,得不偿失。
当然,我说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就这些问题的特点做一些现实的分析。
首先,这类问题很难找到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许多专家学者在讲授执行力、沟通等课程的时候,看似提出了林林总总的办法,并辅之以生活中生动的例子,管理者们也感觉听懂了。但当他们回到企业,遇到复杂管理现实的时候往往又被打回原形,不知所措。
第二,这类问题责任归属不清,没有人需要为此承担具体管理责任,更无需对此采取具体行动。尽管专家教授会说,执行力不好终究是老板的责任,这话管理者和员工感觉十分受用,老板也无可否认。但真正遇到某个年初约定甚至承诺的目标无法达成的时候,老板还是愿意认为,管理层和员工才是执行力不好的责任主体。
第三,这类问题在所有企业里面普遍存在,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幸免。即便在管理不错的企业里,老板大概照样会有执行力不好的感觉,只是不满的程度较低而已。为什么人们乐于把管理不好的结果归因于执行力不好、沟通不畅等说辞上呢?我猜想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这样的解说听起来时髦上档次,二是不会得罪人,三是自己无需负责任。
可见,执行力不好、沟通不善等只是对诸多具体问题的一种形而上的表述,是对管理不好的一种抱怨或感觉,甚至是“借口”而已,不是真问题,是伪问题。
与伪问题对应的是真问题,简称为问题。所谓问题,就是现状和基准(目标)之间的差距。识别问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有基准或目标,二是能看到现状。也就是说,没有基准或目标,通常就没有问题;看不到现状,也就看不到问题。比如,住房问题是当今社会的大问题,但在改革开放前,它曾经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在那个年代我们几乎与世隔绝,并不清楚住房该有怎样的基准,没有基准就没有问题,所以那时的人们并不抱怨住房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知道了绝对贫困、贫困、小康,富裕所对应的居住标准,有了标准和目标之后,我们开始看到自己住房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中的问题很多,生产效率目标是人均产出100件,实际只有80件,是问题;设计变更错误多,造成呆滞料200万元,是问题;设备设施应该完好无损,实际是水龙头坏了没人修,是问题……可见,问题和伪问题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问题的共性特点也有三,第一,它通常可以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便一时找不到也是因为认知和智慧不够造成的;第二,它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只要抛出问题,总会有人不得不直面问题;第三,它是管理不好的客观事实,它存在于管理现场,可具体识别和把握。
有趣的是,伪问题和问题之间除了上述区别之外,又有密切的关联性。问题越多越严重的企业,人们对伪问题(执行力不好、沟通不畅等)的抱怨越强烈,反之亦然。要想缓解人们对伪问题(执行力不好、沟通不畅等)的抱怨程度,我们可以通过动员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来实现。
行文至此,有人可能会问,哪为什么还要留下这些形而上的语言来误导管理者呢?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人是感情的动物,发明一些谈论我们感受的语言在所难免。又因为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长期以来养成大量形而上学的表达习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大话、空话和套话,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只要稍作留意,你就可以在各类会议上、媒体上看到或听到连篇累牍的大话、空话和套话,有人甚至可以滔滔不绝几个小时,却始终可以不着边际,不得要领,令人痛恨不已。不止一次,笔者被邀请在某些圆桌会议上即席发言,因为会议主题和话语体系的限制,我发现自己突然不会讲话了……悲哉。
最近网上更是爆出县长讲话是抄袭市长的,县长出来道歉了,我觉得市长也应该出来道歉,原因很简单,你的讲话之所以可以简单复制,就是因为其通篇是大话、空话和套话。笔者期待这样的坏风气会逐步得到改变,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表率。
发现问题需要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当我们发现员工看不到问题,或者说没有问题意识的时候,请不要简单抱怨,而要认真反思自己,在培养方面做得不够。其实,企业领导培养员工问题意识,说到底就是做两件事,一是通过言传身教,在员工心里埋下基准或目标的种子,二是想方设法激发员工主动观察和积极面对现状的意愿。
总之,培养员工问题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推动问题的具体解决,要比做执行力、沟通、意识等培训强上一千倍一万倍。
濮阳人才网提示您:
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费用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押金、报名费、资料费、代收体检费、代刷淘宝信誉等等),请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