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下属要避免吹毛求疵
2014-1-20
濮阳人才网官网
人无完人,管理者要做的是积极发现并且使用下属的优点,尽量规避下属的缺点,而不是只关注甚至放大下属的缺点,并且乐此不疲。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吹毛求疵的典型代表。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从公元1627年即位,到公元1644年吊死在煤山,在位17年竟然更换了50多个内阁首辅(注: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其中被杀或被贬的共15人,干得最长的也不超过2年,崇祯帝不屈的决心和意志可谓惊心动魄。
按道理说,皇上更换内阁首辅,原因肯定是皇帝认为其才能有限,不能很好地服务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17年更换了50多个内阁首辅,平均差不多4个月一位,频率未免有点高。盘点这些首辅,会发现,有些干实事、不阿谀奉承的,崇祯帝觉得此人不尊重自己,杀或贬之;会拍马屁的,他觉得此人不干实事,杀或贬之;没帮派的,他觉得此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杀或贬之;有帮派的,他怕其拉帮结伙有夺权的威胁,杀或贬之。
最后,如此高的换首辅频率也没能挽救大明朝的灭亡,崇祯帝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史载,崇祯临死前还不禁长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当然,把明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崇祯未免有些偏颇,崇祯之前的几个皇帝,如几十年不上朝、怠政的万历和爱做木匠活又近乎于文盲的天启(熹宗)都有份,明史中就有人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但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皇帝不善于使用下属的优点,只关注甚至放大下属的缺点,并且乐此不疲有很大的关系。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与其善于利用下属的优点有很大关系。张良本人多谋,但有些寡断;萧何遇事冷静,很有见识,还喜欢听取、分析多方意见,善断;韩信能统帅百万大军,而且战必胜,攻必取,善战。于是刘邦总是悉心听取张良的意见,然后交由萧何决断,最后让韩信去战场执行。刘邦在战胜项羽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
所以说,只是吹毛求疵地找下属错误的领导一定不是一个好领导,发现下属的缺点并不能表示领导有多高明,能把一个有缺点的下属用好才能显示领导的真水平。

濮阳人才网提示您:

用人单位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费用都属于违法行为(如押金、报名费、资料费、代收体检费、代刷淘宝信誉等等),请提高警惕!